|
|
豬腸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食療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Zhū Chánɡ
【別名】豬臟(《百一選方》)。
【來(lái)源】為豬科動(dòng)物豬的大腸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動(dòng)物形態(tài)詳豬肉條。
【性味】 ①《千金·食治》:豬洞腸,平,無(wú)毒。 ②《綱目》:甘,微寒,無(wú)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《得配本草》:入大腸。
【功能主治】 治便血,血痢,痔瘡,脫肛。 ①《千金·食治》:豬洞腸,主洞腸挺出血多者。 ②孟詵:主虛渴,小便數(shù),補(bǔ)下焦虛竭。 ③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主大小腸風(fēng)熱。 ④《綱目》:潤(rùn)腸治燥,調(diào)血痢臟毒。
【用法用量】?jī)?nèi)服:煮食或入丸劑。
【注意】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外感不清,脾虛滑瀉者均忌。
【附方】 ①治腸風(fēng)臟毒:豬大腸一條,入芫荽在內(nèi)煮食。(《救急方》) ②治大人小兒大便下血日久,多食易饑,腹不痛,里不急:黃連二兩(銼碎),嫩豬臟二尺(去肥)。以黃連塞滿豬臟,扎兩頭,煮十分爛,研細(xì),添糕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、五十丸,食前,米飲送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豬臟丸) ③治滑泄:吳茱萸不以多少,揀凈,用大獖豬臟一、兩條,以吳茱萸實(shí)滿,扎定兩頭,熟炭火煮令極爛,研細(xì),丸如梧桐子大。早晚食前各以米飲吞下五十丸。(《百一選方》) ④治痔瘺下血:豬臟一條,洗凈,控干,槐花炒,為末,填入臟內(nèi),兩頭扎定,米醋煮爛,搗和。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食前當(dāng)歸酒下。(《奇效良方》豬臟丸) ⑤治內(nèi)痔:黃連(酒煮)十兩,枳殼(麩炒)四兩。以大腸臟七寸,入水浸槽米于內(nèi),煮爛搗為丸。(《本草蒙筌》連殼丸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