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魚腥草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拼音名】Yú Xīnɡ Cǎo
【英文名】HERBA HOUTTUYNIAE
【別名】側(cè)耳根、豬鼻孔、臭草、魚鱗草
【來源】本品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. 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夏季莖葉茂盛花穗多時(shí)采割,除去雜質(zhì),曬干。
【性狀】本品莖呈扁圓柱形,扭曲,長20~35cm,直徑0.2~0.3cm;表面棕黃色,具縱棱數(shù)條,節(jié)明顯,下部節(jié)上有殘存須根;質(zhì)脆,易折斷。葉互生,葉片卷折皺縮,展平后呈心形,長3~5cm,寬3~4.5cm;先端漸尖,全緣;上表面暗黃綠色至暗棕色,下表面灰綠色或灰棕色;葉柄細(xì)長,基部與托葉合生成鞘狀。穗狀花序頂生,黃棕色。搓碎有魚腥氣,味微澀。
【鑒別】 (1)取本品粉末適量,置小試管中,用玻棒壓緊,滴加品紅亞硫酸試液少量至上層粉末濕潤,放置片刻,自側(cè)壁觀察,濕粉末顯粉紅色或紅紫色。 (2)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醇10ml,加熱回流10分鐘,濾過。取濾液2ml,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滴,置水浴中加熱,顯紅色。 (3)取本品25g,切碎,置圓底燒瓶中,加水250ml,連接揮發(fā)油測定器。自測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滿刻度部分,再加醋酸乙酯1ml,連接回流冷凝管,加熱回流4小時(shí),停止加熱,放置片刻,分取醋酸乙酯層,作為供試品溶液。另取甲基正壬酮對(duì)照品,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,作為對(duì)照品溶液。照薄層色譜法(附錄Ⅵ B)試驗(yàn),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5μl,對(duì)照品溶液2μl,分別點(diǎn)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,以正己烷-醋酸乙酯(9:1)為展開劑,展開,取出,晾干,噴以二硝基苯肼試液,供試品色譜中,在與對(duì)照品色譜相應(yīng)的位置上,顯相同的黃色斑點(diǎn)。
【炮制】除去雜質(zhì),迅速洗凈,切段,曬干。
【性味】辛,微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歸肺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毒,消癰排膿,利尿通淋。用于肺癰吐膿,痰熱喘咳,熱痢,熱淋,癰腫瘡毒。
【用法用量】15~25g,不宜久煎;鮮品用量加倍,水煎或搗汁服。外用適量,搗敷或煎湯熏洗患處。
【貯藏】置干燥處。
【備注】 (1)魚腥草清熱解毒的作用頗佳,常與桔梗、鮮蘆根、瓜蔞皮、冬瓜子、生苡仁、桃仁、象貝等用同用,治肺癰胸痛、咳吐膿血等癥;與百部、鵝兒不食草、麥冬、蜂蜜等藥配伍,可用于百日咳。用于熱毒癰腫,可單味煎湯內(nèi)服,也可用鮮草搗爛外敷。 (2)魚腥草原名蕺菜,因它的新鮮凈葉中有一股濃烈的魚腥氣,不耐久聞,故以氣味而得名。一般人在未使用它的時(shí)候,往往顧名思義,以為此藥氣腥味劣,難以下咽。這是未經(jīng)實(shí)踐的原故。其實(shí),此藥陰干后,不但沒有腥氣,而且微有芳香,在加水煎汁時(shí),則揮發(fā)出一種類似肉桂的香氣;它煎出的汁如淡的紅茶汁,仔細(xì)口嘗,也有類似紅茶的味道,芳香而稍有澀味,毫無苦味,且無腥臭,對(duì)胃也無刺激性。魚腥草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,故前人用以治肺癰(肺膿瘍)的要藥。近年來在臨床應(yīng)用本品在前人的基礎(chǔ)上有所發(fā)展,用于大葉性肺炎、急性支氣管炎及腸炎、腹瀉等疾患,頗有療效;本否又有利尿作用,故又可用于尿路感染、尿頻澀痛。
【摘錄】《中國藥典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