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野山螞蟥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湖南藥物志》
【拼音名】Yě Shān Mǎ Huánɡ
【別名】山螞蟥、毛蘿菜
【來源】為紫草科植物多苞斑種草的全草。春、夏花開時采收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25~70厘米,全體具刺毛。莖直立,上部分枝較多,或從基部分枝,有縱棱。葉互生,橢圓狀披針形,或卵狀披針形,長1.5~6厘米,寬5~10毫米,先端鈍或尖,基部窄狹,近全緣,兩面均被平伏剛毛,上部葉無柄,下部葉有柄。花單生于枝梢葉腋,或為具多數(shù)苞片的總狀花序,花有柄,通常下垂,密生粗毛;花萼5深裂,裂片線狀披針形,外面密生粗毛;花冠藍色,筒部甚短,先端5裂,裂片卵圓形,花冠筒喉部有鱗片5;雄蕊5,與花瓣裂片互生,花藥卵形;雌蕊1,子房上位,4深裂,花柱短,柱頭頭狀。小堅果4,卵狀橢圓形,長約0.2厘米,寬約0.1厘米,腹側(cè)的著生面具橢圓狀疤痕,平滑而有邊緣,縱列;ㄆ诖合。
【生境分布】野生于路邊、山坡、荒地草叢中。分布我國北部及東部各地。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,解毒,殺蟲。
【附方】 ①治遍身暴腫:野山螞蟥三錢,土大黃二錢,蕎子蓮二錢。水煎,內(nèi)服少許;其余藥汁洗擦全身。 ②治瘡毒:野山螞蟥,煎水洗患處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