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硬水黃連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四川中藥志》
【拼音名】Yìnɡ Shuǐ Huánɡ Lián
【別名】水黃連(《百草鏡》),金雞腳下黃(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),黃腳雞(《四川中藥志》),硬桿水黃連(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)。
【來源】為毛茛科植物箭頭唐松草的根。5月采收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1~1.5米,全株無毛。根莖短,須根細長,黃棕色。莖有縱棱。葉為2至3回3出羽狀復葉;葉柄基部有縱溝,具膜質(zhì)耳狀鞘,基生葉的柄長6~8厘米,莖生葉愈向上葉柄愈短,乃至無柄;小葉片線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楔形,全緣或先端2~3裂,基部圓形或楔形,邊緣反卷;頂端小葉具柄,兩側(cè)小葉常無柄;頂梢或花序上的葉狹小,近披針形,2~3裂或全緣。圓錐花序頂生;苞片及小苞片均為卵狀披針形,褐色,膜質(zhì);花黃色,花柄長3~5毫米;萼片4,卵狀橢圓形;雄蕊10~20,花絲細弱,花藥線狀長圓形,具小箭頭;雌蕊6~12。瘦果很小,卵狀圓形,無柄,灰褐色,宿存柱頭短,呈箭頭狀;ㄆ5~6月。果期6~8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向陽斜坡、林緣、灌叢、草地、河邊。分布吉林、遼寧、黑龍江、山西、甘肅、青海、四川、湖北、內(nèi)蒙古等地。產(chǎn)于四川。
【性狀】干燥根莖較粗,須根眾多,細長,呈馬尾狀,外表灰棕色至灰黃色,斷面鮮黃色。根莖上方常有莖桿殘基。氣微,味苦。
【化學成份】 根含小檗堿。 原種Thalictrum simplex L.地上部分合生物堿:唐松草寧堿、箭頭唐松草堿、鶴氏唐松草堿、芬氏唐松草堿、唐松草灑明堿。葉含唐松草寧堿、箭頭唐松草堿。根含生物堿小唐松草堿、小唐松草寧堿、β-別隱品堿、木蘭花堿、箭頭唐松草米定堿、黃唐松草堿、鶴氏唐松草堿等。種子含箭頭唐松草堿。油中分出唐松草酸。
【藥理作用】 箭頭唐松草堿對小鼠有鎮(zhèn)靜作思,對可拉唑(150毫克/公斤腹腔注射)雖無保護作用,但可延長環(huán)已巴比妥之睡眠時間達2倍,此劑量(500毫克/公斤皮下注射)不影響體溫,如加倍劑量則可使體溫在2小時內(nèi)下降2.5~2.7℃,于18小時內(nèi)下降6.5~6.0℃。對麻醉貓1~5毫克/公斤靜脈注射可使血壓下降20~90毫米汞柱,同時心率變慢,心收縮振幅加大,10毫克/公斤則可致死。對膽堿能受體影響很輕,不改變腎上腺素之反應。5毫克/公斤有輕度的抗腎上腺素作用,在貓小腸及子宮標本上有輕度擬膽堿樣作用。在0.0001濃度時有解痙作用。 鶴氏唐松草堿1~3毫克/公斤靜脈注射于貓,可引起血壓短暫下降并導致死亡。對小鼠之半數(shù)致死量為282毫克/公斤。 唐松草屬中尚含有抗腫瘤的生物堿。
【性味】《四川中藥志》:味苦,性寒,無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濕熱,解毒。治黃疸,痢疾,哮喘,麻疹合并肺炎,鼻疳眉赤,熱瘡, ①《綱目拾遺》:治鼻疳。 ②《分類草藥性》:治五種黃疸,哮吼喘急,解熱毒,涂火瘡。 ③《四川中藥志》:消腫,去濕及解毒。治五種黃疸,腹痛瀉痢,目赤紅腫,咳嗽氣喘,涂熱毒瘡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涂。
【附方】 ①治大葉性肺炎:箭頭唐松草五錢(或根三錢),葶藶子三錢,甘草二錢。水煎服。 ②治小兒麻疹合并肺炎:箭頭唐松草根,蟬蛻、旋覆花各一錢五分。水煎服。 ③治痢疾:箭頭唐松草、馬齒莧各五錢。水煎服。(①方以下出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) ④治鼻疳:百部三錢(切片曬干。炒,取凈末二錢),地骨(凈炒)二錢,五倍子(炒)、黃柏(炒)、甘草(炒)各二錢,水黃連(切片,炒)一錢。共為末。如鼻疳爛通孔者,以此調(diào)香油搽。(《綱目拾遺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