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一匹綢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拼音名】Yì Pǐ Chóu
【別名】白面水雞、白背絲綢、白底絲綢、綢緞藤、銀背藤、白背綢、白背藤、白背葉、白牡丹、銀背葉、綢緞葉、綢緞木葉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旋花科植物白鶴藤的莖葉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rgyreia acuta Lour. [A. festiva Wal1.;Lettmia festiva (Wall.) Benth.et Hook.f.] 采收和儲藏:全年或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白鶴藤,攀援灌木。小枝通常圓柱形,被銀白色絹毛,老枝黃褐色,無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1.5-6cm,被銀色絹毛;葉片橢圓形或卵形,長5-11cm,寬3-8cm,先端銳尖或鈍,基部圓形或微心形,葉面無毛,背面密被銀色絹毛,全緣;側(cè)脈多至8對。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,總花梗及花梗均被銀色絹毛;苞片橢圓形或卵圓形,外面被銀色絹毛;花兩性;花萼5,分內(nèi)外兩輪,萼片卵形,不等大;花冠漏斗狀,白色,冠檐5深裂,花萼與花冠外面均被銀白色絹毛;雄蕊5,著生千花冠筒基部6-7mm處;子房近球形,2室,無毛,花柱長約2cm,柱頭頭狀,2裂。果實(shí)球形,直徑8mm,紅色,為增大的萼片包圍,萼片凸起,內(nèi)面紅色。種子4-2顆,卵狀三角形,褐色。花期6-9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疏林下或路邊灌叢中、河邊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廣東、海南、廣西等地。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:藤莖呈細(xì)圓柱形,常扭曲,長短不一,通常切成短段,長約5cm,直徑0.5-1.5m,表面暗灰棕色,有縱溝紋,斷面淡棕色,木部可見針眼狀小孔。葉卷曲或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至橢圓形,長5-11cm,寬3-9cm,先端銳尖或鈍圓,基部圓形或微心形,上面暗棕色至紫色,下面淺灰綠色,貼生絲光毛,觸之柔軟;葉柄長2-3.5cm。有時(shí)可見花序,花冠漏斗狀,花序軸、花要、花冠密被絲光毛。質(zhì)脆易碎。氣微,味苦。 以藤莖幼嫩、葉多者為佳。
【性味】辛;微苦;涼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(fēng)除濕;化痰止咳;散瘀止血;解毒消癰。主風(fēng)濕痹痛;水腫;膨脹;咳喘痰多;帶下;崩漏;內(nèi)傷吐血;跌打積瘀;乳癰;瘡癤;爛腳;濕疹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或水煎洗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