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野苜蓿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
【拼音名】Yě Mù Xu
【別名】鐮莢苜蓿、豆豆苗(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),連花生(《中國主要植物圖說·豆科》)。
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黃花苜蓿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高30~70厘米。莖直立或匍匐,稍有毛,多分枝。三出復(fù)葉,小葉長圓狀倒卵形,或倒披針形,長1~2厘米,寬2~4毫米,先端鈍圓,基部楔形,邊緣上部有齒;托葉大,尖而長?偁罨ㄐ,腋生,有花10~20朵;花梗長于葉柄;花冠蝶形,黃色,比萼長2倍。莢果扁,矩形,彎曲成半月形,光滑,長1.5~2厘米,成熟時(shí)褐色。種子5~10粒。花期8月中旬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草原或丘陵間低地以及溝邊。分布新疆、陜西、甘肅、內(nèi)蒙古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含中性和酸性皂甙;ㄖ骱~黃素酯。
【性味】甘微苦,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寬中下氣,健脾補(bǔ)虛,利尿。治胸腹脹滿,消化不良,浮腫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研末1~1.5錢。
【附方】治消化不良,胸腹脹滿:黃花苜蓿一錢。研末沖服,一日二次。(性味以下出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