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楊梅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食療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Yánɡ Méi
【別名】朹子(《北戶錄》),圣生梅、白蒂梅(《品匯精要》),朱紅、樹梅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。
【來源】為楊梅科植物楊梅的果實。初夏果實成熟時采收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常綠喬木,高可達12米,樹冠球形。單葉互生;長橢圓或倒披針形,革質(zhì),長8-13匣米,上部狹窄,先端稍鈍,基部狹楔形,全緣,或先端有少數(shù)飩鋸齒,上面深綠色,有光澤,下面色稍談,平滑無毛,有金黃色腺體;ù菩郛愔;雄花序常數(shù)條叢生于葉腋,圓柱形,長約3厘米,黃紅色;雄花具1苞,卵形,先端尖銳,小苞2~4片,卵形,雄蕊5~6枚;雌花序為卵狀長橢圓形,長約1.5厘米,常單生于葉腋;雌花基部有苞及小苞,子房卵形,花柱極短。核果球形,徑約1.8厘米,外果皮暗紅色,由多數(shù)囊狀體密生而成,內(nèi)果皮堅硬,徑約9毫米,內(nèi)含無胚乳的種子1枚。花期4月。果期初夏。 本植物的根(楊梅根)、樹皮(楊梅樹皮)、種仁(楊梅核仁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生境分布】分布我國東南各省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果實含葡萄糖、果糖、檸檬酸、蘋果酸、草酸、乳酸和蠟質(zhì)等;又含花色素的單葡萄糖甙和少量雙葡萄糖甙。葉含揮發(fā)油和鞣質(zhì);又含蒲公英賽醇、α-香樹脂醇、β-香樹脂醇、蛇麻脂醇、內(nèi)消旋肌醇和楊梅樹皮甙。心材含樹膠。
【性味】 甘酸,溫。 ①《食療本草》:溫。 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熱,微毒。 ③《開寶本草》:酸,溫,無毒。 ④《日用本草》:昧酸甘,溫,無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 入肺、胃經(jīng)。 ①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入肝、脾、心胞。 ②《玉楸藥解》:入手太陰肺經(jīng)。 ③《本草再新》:入脾、胃二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 生津解渴,和胃消食。治煩渴,吐瀉,痢疾,腹痛,滌腸胃,解酒。 果實治心胃氣痛,痢疾,吐瀉;樹皮能止血治痢,外用治刀傷出血,跌打傷,筋骨痛。 ①孟詵:和五藏,能滌腸胃,除煩憒惡氣,亦能治痢。 ②《本草拾遺》:止渴。 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療嘔逆吐酒。 ④《開寶本草》:主去痰,止嘔噦,消食下酒。 ⑤《玉楸藥解》:酸澀降斂,治心肺煩郁,療痢疾損傷,止血衄。 ⑥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治口腔咽喉炎癥。 ⑦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對心胃氣痛及霍亂有效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生啖、浸酒、腌食或燒存性研末。外用:搗敷、燒存性研末搐鼻或調(diào)敷。
【注意】 ①孟詵:切不可多食,甚能損齒及筋。 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忌生蔥。 ③《開寶本草》:多食令人發(fā)熱。 ④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血熱火旺人,不宜多食。 ⑤《本草從新》:多食發(fā)瘡致痰。
【附方】 ①治。簵蠲窡。(《普濟方》楊梅方) ②治痢疾及預(yù)防中暑:楊梅浸燒酒服;蛴梦邋X煎服。(江西《中草藥學(xué)》) ③治胃腸脹滿:楊梅腌食鹽備用,越久越佳,用時取數(shù)顆泡開水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④治頭痛不止:楊梅為末,以少許搐鼻取嚏。(《綱目》) ⑤治一切損傷,止血生肌,無瘢痕:楊梅和鹽核杵之如泥,成挺子,竹筒中收,遇破即填,小可即敷之。(《經(jīng)驗后方》) ⑥治湯火傷:楊梅蟯灰為末,調(diào)茶油敷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⑦治鼻息肉或一般肉芽:楊梅(連核)合冷飯粒搗極爛,敷患處。(《泉州本草》) ⑧楊梅用陳酒浸(酒越陳越好),每日食一兩枚,一日兩次,治痢疾。 ⑨楊梅用高粱酒浸,每次食一兩枚,一日兩次,治腹瀉,痧氣腹痛。 ⑩楊梅樹皮6克,水煎服,治腹瀉及牙床潰瘍。 ⑾楊梅樹皮研末,每次3克,開水沖服,治急性胃腸炎;若每服10克,早晚各一次,用開水或燒酒送服,治腰骨挫傷疼痛。 ⑿楊梅樹皮15克至30克,水煎服,治瘰疬。 ⒀下痢不止。用楊梅燒過,研為末,每服二錢,米湯送下。一天服二次。 ⒁惡瘡疥癬。用楊梅樹皮及根煎湯洗。 ⒂牙痛。用楊梅樹皮及根煎水含漱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