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鴉蔥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救荒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Yā Cōnɡ
【英文名】root of Austrian serpentroot
【別名】鴉蔥、土參、黃花地丁、人關發(fā)、老鶴咀子、谷羅蔥、兔兒奶、筆管草、老觀筆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鴉蔥、蒙朧古鴉蔥、叉枝鴉蔥的根或全草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Scorzonera ruprechtiana Lipsch. Et Krasch. [Scoraonera austriaca Willd.; S.austriaca Willd. Subsp.glabra Lipsch. Et Krasch.]2.Soorzonera mongolica Maxim.3.Scorzonera diuaricata Turcz.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1.鴉蔥 多年生草本,高15-25(-50)cm。根圓柱形,根頸部具多數(shù)殘存纖維狀殘葉鞘,黑褐色。莖無毛,直徑3-6mm,常在頭狀花序下膨大;~寬披針形至條橢圓狀卵形,基部漸狹成有翅的葉柄,長20-30(-40)mm,無毛,邊緣平展;莖生葉2-3枚,下部的寬披針形,上部鱗片狀。頭狀花序,單生枝端,大,長3.5-4.5cm,總苞寬1.2-1.5cm;外層總苞片寬卵形,無毛,內層橢圓形;舌狀花黃色,兩性,結實。瘦果,長10-13mm,無毛,有縱肋;冠毛污白色,羽狀;ㄆ4-5月,果期6-7月。 2.蒙古鴉蔥 多年生草本,高6-30cm;揖G色,無毛。根垂直,圓柱狀,粗或細,單頭或多頭;根頸被纖維狀硬鞘,褐色或乳黃色,內面有厚或薄綿毛。莖多數(shù),上部分枝,直立自基部鋪散。葉肉質,灰綠色,粗澀,具不明顯的3-5脈;基生葉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,基部收縮成短柄,柄基擴大成鞘狀;莖生葉無柄,條狀披針形。頭狀花序,單生莖端或分枝頂端,狹圓錐狀,長1.8-2.8cm,果期達3.5cm,寬3-7mm;總苞片無毛或有微毛,外層卵形,內層長橢圓狀條形;舌狀花黃色,干時紅色。瘦果,長7mm,有縱肋,上部有疏柔毛;冠毛白色,羽狀。花期5-9月,果期7-9月。 3.叉枝鴉蔥 多年生草本,高約50cm。根狀莖被鞘狀或纖維狀撕裂的殘葉。全株黃綠色或灰綠色,有白粉,通常自根狀莖上部發(fā)出多數(shù)鋪散或直立的莖;莖叉狀分枝、少分枝、不分枝或僅花序莖有分枝。葉條形,長3-12cm,寬1-3(-5)mm,無毛,先端反卷彎曲或不反卷彎曲,上部葉漸小。頭狀花序,單生頂端,有4-5個舌狀花;總苞圓柱形,寬約5mm,被白色短柔毛;總苞片3-4層,外層卵形,內層長橢圓狀披針形;花全部舌狀,黃色,兩性,結產(chǎn)。瘦果,無毛無喙;冠毛羽狀;ㄆ4-6月,果期6-8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山坡草地。 2.生于鹽堿地或河邊濕地。 3.生于山坡向陽地及河谷礫石地。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及華東等地區(qū)。 1.分布于內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甘肅、青海、山東等地。 3.分布于內蒙古、山西、陜西、寧夏、甘肅、青海、新疆等地。
【性狀】性狀鑒別 干燥根呈長圓柱形,長可達20cm以上,直徑6-10mm;表面棕黑色,有縱橫皺紋,上部具密集的橫皺紋,根頭部殘留眾多棕色毛須(葉基纖維束與維管束)。質較疏松,斷面黃白色。 氣微,味微苦澀。
【化學成份】鴉蔥根含橡膠,菊糖(inulin),膽堿(cho-line)。葉含鎳(Ni)、鉻(Cr)、鈷(Co)、鈣(Ca)、鎂(Mg)、鐵(Fe)等微量元素。
【性味】微苦澀;寒
【歸經(jīng)】心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消腫解毒。主五癆七傷;疔瘡癰腫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3-5錢。外用:搗爛敷。
【附方】治疔瘡及婦女乳房腫脹:鴉蔥根打爛敷。(《南京民間藥草》)
【各家論述】《江蘇藥材志》:消腫解毒,治五癆七傷,疔瘡癰腫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