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魚鱉金星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綱目拾遺》
【拼音名】Yú Biē Jīn Xīnɡ
【別名】瓜子金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瓜子菜、瓜米菜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金絲魚鱉、魚鱉草(《浙江中藥手冊》),石瓜米、石瓜子、金星草(《四川中藥志》),肉石斛、巖瓜子草、擦不爛、瓜子蓮(《湖南藥物志》),抱石蓮、山豆爿草、風不動、鏡面草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
【來源】為水龍骨科植物抱石蓮的全草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。根狀莖細弱,長而橫走,疏被鱗片;鱗片淡棕色而薄,粗篩孔狀,基部寬而有不整齊的分枝,上部鉆形。葉有二型:營養(yǎng)葉倒卵圓形至矩圓狀卵圓形,長1~2厘米,葉下疏被鱗片;孢子葉細長如舌形或匙形,長3~6厘米,寬不及1厘米,但常與營養(yǎng)葉同形;葉肉質(zhì),葉脈不明顯。孢子囊群圓形,遠離,上部常接合,沿中脈兩旁成一行分布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谷、溪邊等陰濕的石壁上或樹上。分布長江流域及華南各地。
【性味】 苦,涼。 ①王安卿《采藥志》:性涼。 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性平,味苦微甜,無毒。 ③《浙江民間草藥》:性寒,味淡。
【功能主治】 清熱解毒,利濕消瘀。治痄腮,咽喉腫痛,膽囊炎,痞塊,臌脹,虛癆咳血,瘰疬,淋濁尿血,疔癰瘡腫,跌打損傷。 ①王安卿《采藥志》:治痰火毒行上部。 ②汪連仕《采藥書》:消痞塊痰核,痄腮。 ③《綱目拾遺》:治臌脹,瘰疬,火毒癥。 ④《植物名實圖考》:治風損,煎酒沖白糖服。 ⑤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解熱,消炎,驅(qū)風。蒸甜酒治產(chǎn)后寒。外用治跌打損傷,消傷腫。 ⑥《浙江中藥手冊):治咽喉腫痛。 ⑦《江西民間草藥》:治乳癰末潰,咳嗽吐血,疔瘡癰腫。 ⑧《四川中藥志》:補益精氣,利水,除濕。治虛癆咳嗽,五淋白濁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
【附方】 ①治咳嗽吐血,瘰疬:魚鱉金星三錢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中醫(yī)藥》(4):48,1957) ②治燥熱便血、尿血:鮮抱石蓮二至三兩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 ③治疔瘡、癰腫:抱石蓮三、四錢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》) ④治乳巖:魚鱉金星三錢。用酒煎服。(《江西中醫(yī)藥》(4):48,1957) ⑤治膽囊炎:鮮抱石蓮二兩,豆腐四兩。水燉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 ⑥治臌脹:魚鱉草、仙鶴草各五錢,神仙對坐草、野芥菜各二錢。煎服。(《浙扛民間草藥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