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巖敗醬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
【拼音名】Yán Bài Jiànɡ
【來源】為敗醬科植物巖敗醬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,高30~60厘米。根莖粗壯,有濃烈的臭醬氣味。莖直立,帶紫色,下部常稍彎曲.根生葉叢生,具明顯的葉柄;莖生葉對生,具矩柄或無柄,羽狀深裂至全裂,裂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,全緣或再成齒牙狀缺刻,無毛。復(fù)傘房花序,頂生;花小形,黃色。果實小,只翅狀苞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干燥山坡。山溝、丘陵等處。分布內(nèi)蒙古、西北等地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 全草和根含揮發(fā)油。 同屬植物Patrinia intermedia的根含皂甙約13%,水解產(chǎn)生齊墩果酸、葡萄糖、木糖,另含生物堿約0.4%。種子也含生物堿。
【性味】苦,寒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毒,活血,排膿。治腸炎,痢疾,闌尾炎,肝炎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2~5錢。
【附方】 ①治黃疸:巖敗醬、茵陳各五錢。水煎服。 ②治慢性闌尾炎:蒲公英二兩,甘草二錢,巖敗醬一兩,青木香五錢。水煎服。(性味以下出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