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小通草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四川中藥志》
【拼音名】Xiǎo Tōnɡ Cǎo
【別名】小通花,魚泡通、喜馬拉雅旌節(jié)花、通草樹、通條樹。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旌節(jié)花科植物喜馬拉雅旌節(jié)花、中國旌節(jié)花、倒卵葉旌節(jié)花、柳葉旌節(jié)花、四川旌節(jié)花、云南旌節(jié)花的莖髓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tachyurus himalaicus Hook.f. Et Thoms. 采收和儲藏:秋季將嫩枝砍下,剪去過細或過粗的枝,然后用細木棍,將莖髓捅出,再用手拉平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1、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達5m。小枝密被白色小皮孔。葉互生;葉柄長0.5-2cm,紫紅色;葉堅紙質(zhì)至草質(zhì),卵形、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,長6-14cm,寬3.5-5.5cm,先端尾狀長漸尖或漸尖,尖頭長達2cm,基中圓形或心形,邊緣具密而銳尖的細鋸齒,齒端為骨質(zhì)加厚的小尖頭;脈帶紫紅色,側(cè)脈5-7對。穗狀花序腋生,長5-12cm,多下垂,基部無葉;ㄏ热~開放,黃色,長約6mm,無柄;小苞片1枚,三解狀卵形,長不及2mm,小苞片2枚,闊卵形,長2mm;萼片4枚,闊卵形,長6mm;雄蕊8,約與花瓣等長;子房卵狀長圓形,連花柱長約6mm。漿果近球形,直徑7-8mm,幾無柄或具短柄,花柱宿存;ㄆ3-4月,果期7-9月。 2、落葉灌木,高1.5-5m。葉互生;葉柄長1-2.5;葉紙質(zhì),卵圓形或卵狀長圓形,長6-15cm,先端驟尖或尾尖,基部寬楔形或圓,邊緣有疏鋸齒;側(cè)脈5-6對。穗狀花序長3-10cm,具花15-20朵。果徑6mm,果柄長約2mm;ㄆ3-4月,果期6-7月。 3、常綠灌木,高1-3m。葉革質(zhì),倒卵形,稀披針形,長5-11cm,寬1.5-3.5cm,先端尾狀長尖,基部楔形,葉緣具不規(guī)則細密銳鋸齒,近基部全緣。穗狀花序長1-3cm,具花5-8朵,花黃綠色、白色或綠色。果徑6mm,果柄長約2mm;ㄆ3-4月。果期7-9月。 4、落葉灌木,高達3m。葉紙質(zhì)至近革質(zhì);葉柄長1.5-3cm;葉片圓形,近圓形或闊卵圓形,長5-9cm,寬3-7cm,先端凹入,稀平截,具小突尖,基部微心形,上面無毛,下面密生白色絨毛;葉緣反卷,有疏鋸齒?偁罨ㄐ蜷L2-5cm下垂。漿果,果徑約6mm,果柄長2mm。 花期4月,果期7月。 5、常綠灌木,高達3m葉堅紙質(zhì);葉柄長4-12mm,紅褐色;葉片線狀披針形,長6-15(-20)cm,寬1-1.5(-2)cm,先端長漸尖,基部近圓形寬楔形,邊緣具細鋸齒;側(cè)脈5-8對?偁罨ㄐ蜷L4-10cm,有花15-25朵。漿果徑4-6mm,柄長約2mm;具突存花柱;ㄆ4-5月,果期6-10月。 6、落葉小喬木或常成灌木,高達5m。葉互生;葉柄長8-18mm;葉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,長4-8cm,先端鈍圓,基部楔形,下面灰綠以,被白粉,葉緣反卷,密生銳鋸齒;側(cè)脈5-7對。穗狀花序長約2cm。漿果徑約6mm,果柄長約2mm。 7、常綠灌木,高1-4m。葉互生;葉柄長1-2cm;葉革質(zhì)至近革質(zhì),卵狀長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,長6-15cm,寬2-4cm,先端漸尖至尾狀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具細鋸齒,齒尖骨質(zhì);葉脈5-7對,兩面凸起,下面紫色。鰨狀花序長(1-)3-6cm,基部有葉,有花12-22朵,花葉同放。漿果球形,幾無柄,直徑6-7mm,花柱宿存;ㄆ3-4月,果期7-8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-29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緣陰濕外。 生于海拔500-2500m的山谷、溪邊、雜木林下及灌叢中。 生于海拔500-17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緣。 生于海拔1800-3100m的灌叢中。 生于海拔1500-2000m的山坡林緣。 生于海拔1000-1800m的林中或林緣及灌叢中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陜西、江西、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印度、緬甸也有分布。 分布于西南及陜西、甘肅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 分布于西南及廣西等地。 產(chǎn)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 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 產(chǎn)于西南及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【性狀】 性狀鑒別 莖髓呈細圓柱形,長短不一,直徑0.4-1cm.銀白色或微黃色,表面平坦無紋昊.體輕,質(zhì)松軟,可彎曲,以指捏之能使其變形.斷面銀白色,有光澤,無空心。水浸后,外表及斷面均有粘滑感,無氣味。 顯微鑒別 莖髓橫切面:全為薄壁細胞,細朐呈橢圓形或類圓形,紋孔稀疏。粘液細胞散在。中國旌節(jié)花莖髓有少數(shù)草梭鈣簇晶,喜馬山旌節(jié)花莖髓無簇晶。
【性味】味甘;淡;性涼;歸肺;胃;膀胱經(jīng)
【歸經(jīng)】肺;胃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;利水;通乳。主熱病煩渴,小便黃赤,尿少或尿閉,急性膀胱炎;腎炎;水腫;小便不利;乳汁不通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-6g
【注意】氣虛無濕熱及孕婦患者慎服。
【附方】 1、治小便黃赤 小通草6g,木通4.5g,車前子9g(布包)。煎服。 2、治熱病煩躁,小便不利 小通草6g,梔子、生地、淡竹葉、知母、黃芩各9g。煎服。 3、治急性尿道炎 小通草6g,地膚子、車前子(布包)各15g。煎服,(1-3方出自《安徽中藥志》)4、治小便不利 小通草15g。車前仁15g,水菖蒲15g,火灑草3g,生石膏3g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5、治淋病,小便不利 滑石30g,甘草6g,小通草9g。小煎服。(《甘肅中草藥手冊》)6、治產(chǎn)后乳汁不通 小通草6g,王不留行9g,黃蜀葵根12g。煎水當茶飲。如因血虛乳汁多,加豬蹄1對,燉爛去藥渣,吃肉喝湯,(《安徽中草藥》)7、治乳少 黃芪30g,當歸15g小通草9g。水煎。(《甘肅中草藥手冊》)8、治閉經(jīng) 小通花、川牛膝各9-15g,水煎服。(《浙江藥用植物志》)9、治心煩失眼 (通條樹)髓3-4.5g拌朱砂。水煎服。(《廣西本草選編》)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