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土荊芥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拼音名】Tǔ Jīnɡ Jiè
【別名】臭草[福建、江西、貴州]、臭藜藿、殺蟲芥、鉤蟲草、鵝腳草、狗咬癀
【來源】為藜科藜屬植物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.,以全草入藥。播種當年8~9月果實成熟時,割取全草,放通風處陰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達1米。莖直立,多分枝,有棱,無毛或有腺毛,揉之有強烈的氣味。單葉互生,具短柄。夏、秋之間開綠色小花,穗狀花序腋生,分枝或不分枝,苞片葉狀,花束細小。胞果膜質,扁球形,包藏于花被內。種子細小,紅棕色、光亮。
【性味】辛、苦,微溫。有小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祛風除濕,殺蟲,止癢。用于蛔蟲病,鉤蟲病,蟯蟲;外用治皮膚濕疹,瘙癢,并殺蛆蟲。
【用法用量】1~3錢,研粉或制成丸劑,或制成土荊芥油;外用適量,煎水洗患處。
【注意】孕婦忌服。
【備注】(1)土荊芥油有劇烈刺激性。大劑量時引起惡心、嘔吐,吸收后能麻痹腸肌而引起便秘,還能引起耳鳴和時覺障礙。中毒劑量則產生昏迷、呼吸遲緩,偶發(fā)驚厥。對肝腎也有毒性。雖可用于蛔蟲病、鉤蟲病和鉤蛔混合感染。但毒性較大,用時必須嚴格掌握劑量。成人常用量為0.8~1.2毫升,不可超過極量(1.5毫升);兒童每歲0.05毫升。服藥時不宜空腹,亦不宜先用瀉藥,因能增加吸收。
【摘錄】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