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石燕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唐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Shí Yàn
【別名】石燕子(《圣惠方》)。
【來源】為古生代腕足類石燕子科動物中華弓石燕及近緣動物的化石。采得后洗凈泥土。
【生境分布】產(chǎn)于湖南、廣西、四川、山西、江西等地。
【性狀】略呈腎臟形而扁,長2~3厘米,寬1.5~4厘米,表面青灰色至土棕色,兩面中央隆起,具銀杏葉般的紋理。其中一面在隆起的中部有一縱溝,一端較細(xì)向另一端展開,細(xì)端向下彎曲作鳥啄狀,在其下面亦有一條橫溝通向兩側(cè)。質(zhì)堅如石,不易破碎;砸碎后,斷面呈青灰色至棕色,或有部分為白色碎石堆集成顆粒狀。氣微,味淡。煅石燕的表面有一層白色光澤的薄膜,極易脫落,脫去此層,顯朱紅色或棕褐色,斷面灰白色而粗糙。以狀如蚶、色青黑,質(zhì)堅硬、無雜石者為佳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主要為碳酸鈣,尚含少量磷酸及二氧化硅。
【炮制】 洗凈泥土,曬干,搗碎或水飛,也有煅后敲碎或水飛用。 ①《品匯精要》:石燕,研細(xì),水飛過用。 ②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石燕,火煅醋淬七次,另研。
【性味】 咸,涼。 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涼,無毒。 ②《品匯精要》:味淡,性涼。 ③《綱目》:甘,涼,無毒。 ④《醫(yī)林纂要》:咸辛,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《玉楸藥解》:入足少陰腎、足太陽膀胱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 除濕熱,利小便,退目翳。治淋病,小便不通,帶下,尿血,腸風(fēng)痔漏,眼目障翳。 ①《唐本草》:以水煮汁飲之,主淋。 ②《本草拾遺》:主消渴,取水牛鼻和煮飲之。 ③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偏治年久腸風(fēng)痔漏,煮汁飲之。 ④《綱目》:療眼目障翳。 ⑤《玉楸藥解》:利水通經(jīng),止帶,催生。治淋瀝熱澀,尿血便秘,消渴,帶下,痔漏。 ⑥《醫(yī)林纂要》:功同石蟹,能祛風(fēng)去瘀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,或磨汁。外用:水磨點(diǎn)眼。
【注意】體虛、無濕熱及孕婦忌服。
【附方】 ①治傷寒小便不通,小腹脹滿:石燕火煅為末。蔥白湯調(diào)下一字。(《小兒衛(wèi)生總微論方》石燕散) ②治小便淋痛:石燕子七枚(搗黍米大),新桑根白皮三兩(銼)。拌勻,分作七貼。每貼用水一盞,煎七分,空心、午前各一服。(《簡要濟(jì)眾方》) ③治血淋心煩:石燕子、商陸、赤小豆、紅花等分。為末。每服-錢,蔥白湯調(diào)下。(《圣惠方》) ④治沙石淋痛不可忍:石燕子(燒令通赤,水中淬一兩次,搗研水飛,焙干)、滑石、石葦(去毛)、瞿麥穗各一兩。為末,糊丸如梧桐子大。煎瞿麥、燈心湯下十丸,食前服,日二、三。(《三因方》石燕丸) ⑤治赤白帶下,多年不止:石燕一枚。磨水服。(《徐氏家傳方》) ⑥治久患腸風(fēng)痔漏,一、二十年不差,面色虛黃,飲食無味,及患臟腑損傷,多患泄瀉,暑月常渾不止,及諸般淋瀝,久患消渴,婦人月侯湛濁,赤白帶下,多年不差:用石燕溫水磨服,如彈丸大者一個,分三服,大小以此為準(zhǔn),晚食前更一服。若欲作散,須研細(xì),水飛過,取白汁如泔乳者,澄,去水,曝干。每服半錢至一錢,清飯飲調(diào)下,溫水亦得。(《靈苑方》) ⑦治拳毛倒睫:石燕子一對。磨水點(diǎn)搽眼。先以鑷子摘去拳毛,乃點(diǎn)藥,后以黃連水洗之。(《乾坤生意》) ⑧牢牙止痛:石燕三對(火煅醋淬七次),青鹽、乳香各一兩,細(xì)辛半兩。為末揩之,荊芥湯漱口。一方去乳香、細(xì)辛,加麝香。(《綱目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