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鼠李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 出自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;1.《本草衍義》:鼠李,木高七、八尺,葉如李.但狹而不澤,子于條上四邊生,熟則紫黑色,生則青,葉至秋則落,子尚在枝。是處皆有,故《經(jīng)》不言所出處,今關(guān)、陜及湖南、江南北甚多,木皮與子兩用。 2.《綱目》:鼠李生道路邊,其實附枝如穗,人采其嫩者取汁,刷染綠色。
【拼音名】Shǔ Lǐ
【英文名】Fruit of Davurian Buckthorn
【別名】牛李、鼠梓、趙李、皂李、山李子、烏巢子、牛李子、女兒茶、牛筋子、楮李、烏搓子、牛皂子、綠子、烏罡子、牛消子、禾鐮子、羊史子、紅凍、鹿梨、油葫蘆子、大腦頭。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鼠李科植物凍綠的果實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amnus utilis Decne.[R.davarica auct.non Pall.] 采收和儲藏:8-9月果實成熟時采收,除去果柄,鮮用或微火烘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凍綠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高達(dá)4m。幼枝無毛,小枝褐色或紫紅色,稍平滑,對生或近對生,枝端常具針刺;葉對生或近對生;葉柄長0.5-1.5cm,上面具溝;托葉披針形,常具疏毛,宿存;葉片紙質(zhì),橢圓形、長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長4-15cm,寬2-6.5cm,先端突尖或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具細(xì)鋸齒,上面無毛或僅中脈具疏柔毛,下面沿脈或脈腋有金黃色柔毛,側(cè)脈5-6對,網(wǎng)脈明顯;▎涡,雌雄異株,黃綠色,無總梗的傘狀聚傘花序生于枝端或葉腋;花萼4裂,裂片卵形;花瓣4,長橢圓形,小或無;雄花雄蕊4,花藥狹長,丁字形著生,與花瓣一起著生于萼裂的基部,退化雌蕊子房扁球形,花柱2裂;雌花的子房球形,花柱長,柱頭3裂,退化雄蕊4。核果近球形,徑6-8mm,熟時黑色,具2分核。基部有宿存萼筒,果梗長5-12mm,無毛。種子近球形,背側(cè)基部有短溝。花期4-6月,果期5-8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向陽山地、丘陵、山坡草叢、灌叢或疏林中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
【性狀】 1.干燥果實近球形,外表黑紫色,光澤而有皺縮紋。 2.果肉疏松,內(nèi)后堅硬,通常有果核2枚;果核卵圓形,背面有狹溝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 1.果實含大黃素(Emodin)、大黃酚(Chrysopha-nol)、蓖酚;另含山索酚(Kaempferol)。 2.種子中有多種黃酮貳酶(Rhamnodiastase)。 3.樹皮含大黃素、蘆萎大黃索(Aloe-emodin)、大黃酚等多種蔥酮類。
【性味】苦;甘;性涼
【歸經(jīng)】肝;腎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利濕;消積通便。主水腫腹脹;疝瘕;瘰疬;瘡瘍;便秘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6-12g;或研末;或熬膏。外用:適量,研末油調(diào)敷。
【附方】①治痘瘡倒靨黑陷: 牛李子杵汁,石器內(nèi)密封,每服皂子大,煎杏膠湯化下。(刮、兒藥證直訣》牛李膏,一名必勝膏)②治諸瘡寒熱毒痹: 鼠李生搗敷之。(《圣惠方》)③治齒露腫痛:牛李煮汁,空腹飲一盞,仍頻含漱。 (《圣濟總錄》)
【各家論述】 1.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牛李,善解諸經(jīng)伏匿之毒。《本經(jīng)》治寒熱瘰癘,大陰治水腫腹?jié)M,蘇恭治下血及疝瘕冷積,搗敷牛馬瘡中生蟲,時珍治疥癬有蟲,總?cè)∑淙駸嶂Α?br>2.《本經(jīng)》:主寒熱,瘰癘瘡。 3.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:主大熱。 4.《唐本草》:下血及碎肉,除疝瘕積冷氣,九蒸酒漬,服三合,日二。 5.《食療本草》:主脹滿、谷脹,和面作餅子,空心食之,少時當(dāng)瀉。 6.《日華子本草》:治水腫。 7.《品匯精要》:殺蟲,消毒。 8.《綱目》:治痘瘡黑陷及疥癬有蟲。 9.《醫(yī)林纂要》:取汁熬膏,滋陰,養(yǎng)腎,活血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