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石柑子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四川中藥志》
【拼音名】Shí Gān Zǐ
【別名】石氣柑、柑子菌芋(《分類草藥性》),石蒲藤(《嶺南大學(xué)校園植物名錄》),巴巖香、青蒲蘆茶、石葫蘆(《廣西中藥志》)。
【來源】為天南星科植物藤桔的全草。3~4月或9~10月采收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藤本。莖多分枝,節(jié)間長1.2~2.5厘米。葉革質(zhì),矩圓形或披針形,長5~10厘米,寬1.5~5厘米,先端漸尖,基部鈍,禿凈,網(wǎng)脈兩面凸起;葉柄有翅,長4~6厘米以上,寬5~12毫米,有時葉柄遠(yuǎn)長于退化的葉片;ㄐ虮L10~12毫米,下彎,下部有卵狀、內(nèi)陷的苞片3~5枚;佛焰苞長4~6毫米;肉穗花序近球形,直徑4~6毫米;萼片6,頂端內(nèi)彎;雄蕊6,花絲扁平;子房3室,每室有胚珠1粒,柱頭小。漿果紅色;ㄆ诖杭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陰暗濕潤的地方,以氣報攀登于石上或樹上。分布我國南部及四川等地。
【性味】《四川中藥志》:性微溫,味苦辛,無毒。
【功能主治】 理氣止痛,祛風(fēng)濕。治心胃氣痛,疝氣腳氣,風(fēng)濕骨痛。 ①《分類草藥性》:消食,治風(fēng)濕麻木。 ②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治心胃氣痛,疝氣,除腳氣。 ③《廣西中藥志》:清熱,解毒,祛風(fēng)濕。治風(fēng)濕骨痛,耳瘡。 ④《四川中藥志》:治小兒五疳,大人寒氣入骨,不紅不腫,濕流關(guān)節(jié),麻木等癥。并能止咳,止氣痛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
【附方】治小兒食滯成疳:石柑子、桐寄生。蒸雞肝或豬肝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