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礞石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嘉祐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Ménɡ Shí
【來源】為變質(zhì)巖類巖石綠泥石片巖或云母片巖的石塊或碎粒。采得后,揀凈雜石泥土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①綠泥石片巖 主要由綠泥石組成,常成細小鱗片或針狀集合體,厚者呈塊狀。顏色由綠色以至暗綠色。硬度2~2.5。常含有磁鐵礦、陽起石、綠簾石,多呈良好的小晶體,間或含有長石。 ②云母片巖 主要由云母屬礦物組成,并含有石英、長石等其他礦物。最常見的是白云母片巖和黑云母片巖,具有極顯著的片理構(gòu)造。顏色視所含云母的種類而異,如含白云母較多時,就呈銀白色或銀灰色,如含黑云母較多時,則顏色深暗。
【性狀】 ①青礞石(《圣惠方》) 為綠泥石片巖的巖石,呈不規(guī)則扁斜塊狀或斜棱狀的小塊體,大小不一。全體青灰色或灰綠色,微帶珍珠樣光澤。體重、質(zhì)軟、易碎,用指甲即可劃下碎粉末。斷面層片狀,可見閃閃發(fā)光的星點。無臭、味淡。以色青、塊整、斷面有星點、無泥土夾雜者為佳。微溶于鹽酸,而使酸液呈黃色,在濃硫酸中部分溶解。 產(chǎn)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江蘇、浙江等地。 ②金礞石 又名:酥酥石、爛石。為云母片巖的巖石,呈不規(guī)則的塊狀或碎粒狀。全體呈棕黃色,帶有耀眼的金黃色光澤。質(zhì)脆、易碎。氣微味淡。以色金黃、塊整、無雜質(zhì)者為佳。 產(chǎn)河南、河北等地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 青礞石主要成分為鎂、鋁、鐵、硅酸及結(jié)晶水,為一種形似云母的含水硅酸鹽礦物。因含顯著量的低鐵,故常呈綠色。 金礞石主要成分為云母(黑云母、白云母)與石英,亦即主含鉀、鎂、鋁、硅酸等與結(jié)晶水,亦可含釩(白云母的成分)。
【炮制】 煅青礞石:揀凈,加等量的火硝混合,置坩堝內(nèi)煅燒至煙盡為度,用水飛法制成細粉,或取凈青礞石置坩堝內(nèi),在無煙的爐火中煅紅透呈金黃色為度,取出,放涼,簸取凈礞石,除去沙石。 ①《品匯精要》:礞石,每二兩捶碎,用焰硝二兩,同入小砂罐內(nèi),瓦片蓋定,鐵線縛之,鹽泥固濟,曬干,火煅紅至上有金星透出為度,候冷,研為極細末。 ②《綱目》:用大坩堝一個。以礞石四兩,打碎。入消石四兩,拌勻,炭火十五斤,簇定,煅至消盡其石色如金為度。取出研末,水飛去消毒,曬干用。
【性味】 咸,平。 ①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味淡,無毒。 ②《綱目》:甘咸,平,無毒。 ③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辛咸,平,無毒。
【歸經(jīng)】 入肝、肺、胃經(jīng)。 ①《綱目》:入厥陰。 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入肺、大腸、胃三經(jīng)。
【功能主治】 墜痰,消食,下氣,平肝。治頑痰癖積,宿食癥瘕,癲狂驚癇,咳嗽喘急,痰涎上壅。 ①《嘉祐本草》:治食積不消,留滯在臟腑,宿食癥塊久不瘥,及小兒食積羸瘦,婦人積年食癥,攻刺心腹。 ②《品匯精要》:墜痰消食。 ③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得焰消,能利濕熱痰積從大腸而出,因濕熱盛而皮膚生瘡者,一利即愈。 ④《綱目》:治積痰驚癇,咳嗽喘急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(布包),3~5錢;或入丸、散。
【注意】 脾胃虛弱及孕婦忌服。 ①《嘉祐本草》:得硇砂、巴豆、大黃、京三棱等良。 ②《本草從新》:氣弱血虛者大忌。
【附方】 ①通治痰為百。喉媸、焰硝各二兩(煅過,研飛,曬干,一兩),大黃(酒蒸)八兩,黃芩(酒洗)八兩,沉香五錢。為末,水丸梧子大。常服一、二十丸,欲利大便則服一、二百丸,溫水下。(《養(yǎng)生主論》滾痰丸) ②治中痰并一切痰癥:礞石二兩(煅,乳淬),大黃二兩(九蒸),沉香一兩,半夏二兩(姜、礬制),陳皮二兩,黃芩二兩(酒制)。為末,陳米糊為丸,綠豆大。每服三錢。(《惠直堂經(jīng)驗方》礞石化痰丸) ③治大人小兒食積成痰,胃實多眩暈者:青礞石七錢,火硝七錢(同研炒,以火硝過性為度),枳實、木香、白術(shù)各二兩。共為末,紅曲二兩為末打糊。丸梧子大。每早服三錢,白湯下。(《方脈正宗》) ④治諸積癖塊,攻刺心腹,下痢赤白,及婦人崩中漏下,一切虛冷之疾,尤治飲食過多,臟腑滑泄,久積久。呵囗媸虢,搗,羅過,用消石二兩,細研,于坩堝內(nèi),鋪頭蓋底,按實,用圓瓦覆口,用炭二十斤煅之,取出,入赤石脂二兩,同研極細,滴水為丸,如小雞頭大,候干,再入坩堝內(nèi),用少火煅紅收之。每有虛冷病,服一丸至二、三丸,空心溫水送下,以少食壓之,久病泄瀉,加至五、七丸或十丸亦不妨。(《楊氏家藏方》金寶神丹) ⑤治婦人食癥,塊久不消,攻刺心腹疼痛:青礞石二分(末),木香一分(末),硇砂半兩(不夾石者,細研),朱砂一分(細研),粉霜二分(研入),巴豆三分(去皮、心,研,紙裹壓去油)。上藥郡研令勻,以糯米飯和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空心以溫酒下二丸,取下惡物為效。(《圣惠方》礞石丸) ⑥治急慢驚風(fēng),痰潮壅滯,塞于咽喉:青礞石一兩,入臼窩內(nèi),同焰硝一兩,用白炭木煅令通紅,須硝盡為度,候藥冷如金色,取出,研為細末。急驚風(fēng)痰發(fā)熱者,薄荷自然汁入蜜調(diào)服;慢驚脾虛者,有以青州白丸子再研,煎稀糊入熟蜜調(diào)下。(《嬰孩寶書》奪命散) ⑦治一切積,不問虛實冷熱酒食,遠年日久:青礞石二兩(研),滑石一兩(研),青黛半兩,輕粉三錢。上同研勻。每服一錢,面湯調(diào)下,急以水漱口。未服藥前一日,先吃淡粥,至晚服藥,候次日晚未動,再服半錢,取下惡物,更以湯粥將息三二日,如是無積,藥隨大便下,并無所損忌,次日將息。(《普濟方》礞石散)
【各家論述】《綱目》:青礞石,其性下行。肝經(jīng)風(fēng)木太過,來制脾土,氣不運化,積滯生痰,壅塞上中二焦,變生風(fēng)熱諸病,故宜此藥重墜。制以消石,其性疏快,使木平氣下,而痰積通利,諸證自除。湯衡《嬰孩寶鑒》言礞石乃治驚利痰之圣藥,吐痰在水上,以石末糝之,痰即隨水而下,則其沉墜之性可知。然止可用之救急,氣弱脾虛者,不宜久服。楊士瀛謂其功能利痰,而性非胃家所好,如慢驚之類,皆宜佐以木香。而王隱君則謂痰為百病,不論虛實寒熱,概用滾痰丸通治百病,豈理也哉?朱丹溪言一老人忽病目盲,乃大虛證,一醫(yī)與礞石藥服之,至夜而死。吁!此乃盲醫(yī)虛虛之過,礞石豈殺人者乎!況目盲之病,與礞石并不相干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