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野花椒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藥》,根也可入藥。
【拼音名】Yě Huā Jiāo
【英文名】Pericarp of Tibet Pricklyash
【別名】葉爾瑪。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蕓香科植物野花椒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的果實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Zanthoxylum simulans Hance[Z.setosum Hemsl.] 采收和儲藏:7-8月采收成熟的果實,除去雜質(zhì),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野花椒 灌木,高1-2m。樹干有時無刺,枝通常有皮刺及白色皮孔,皮刺基部肩寬可達2cm。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互生,厚紙質(zhì);葉軸邊緣有狹翅和長短不等的皮刺;小葉柄極短,項生小葉具柄,長0.5-1cm;小葉片5-11,卵圓形、卵狀長圓形或廣卵形,長2-5cm,寬1-3cm,先端急尖或鈍,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,兩側(cè)略不對稱,邊緣有細鈍鋸齒,兩面及齒縫處均有透明腺點,上面密生短刺狀剛毛,以中脈處最明顯。聚傘狀圓錐花序項生,長1-5cm;花單性,花被片5-8,一輪;雄花雄蕊5-7稀為4或8,藥隔須面現(xiàn)成三棱形,具深色腺點1顆,花盤環(huán)形而增大;雌花心皮2-3,稀為1,背縫具腺點1顆,花柱外彎,柱頭略成鈍三角形。成熟的心皮1-2,少為3,紅色至紫紅色,表面密集半透明的腺點,干后浮突,有短柄,長約2.5mm。種子近球形,徑約4mm,黑色光亮。花期3-5月,果期6-8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灌叢中,亦有栽培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及遼寧、河北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貴州等地。
【性狀】 性狀鑒別 分果球形,常1-2個集生,每一分果沿腹背縫線開裂達基部,直徑6-7mm。表面褐紅色,密集凸起的小油腺點。基部延長為子房柄,長約2.5mm,中部直徑約1mm,具縱皺紋。種子卵球形,長4-4.5mm,直徑3.5-4mm,黑色,光亮,基部種阜嵌入狀。果皮質(zhì)韌。氣淡,味苦、涼;微麻而辣。 顯微鑒別 果皮橫切面:表皮細胞1列,壁厚約2μm,細胞內(nèi)不含色素,外被角質(zhì)層。下皮細胞2列,富含棕色色素塊。中果皮分布有20個左右的大型油室,類圓形,直徑175-400μm,維管束約25個。薄壁細胞含較多草酸鈣簇晶及少量的方晶。內(nèi)果皮為2-5列木化厚壁細胞,外側(cè)1-2列細胞有時較大,切向延長,長徑100-200μm,孔溝清晰,內(nèi)方1-3列細胞橢圓形或近圓形。
【化學(xué)成份】根含生物堿茵芋堿(skimmianine),加錫彌羅果堿(edulinine),左旋-7-去羥基日巴里尼定(ribalinine),阿瑞羅甫堿(araliopsine)。根皮含二氫白屈菜紅堿(dihydrochelerythrine),氧化白屈萊紅堿(oxychelerythrine),N-乙酸基番荔枝堿(N-acetylanaine),苗芋堿(skimmianine),γ-崖椒堿(γ-fagarine),白屈菜紅堿(chel-erythrine),木蘭花堿(magnoflorine),8-甲氧基-N-甲基二甲吡喃并喹啉酮(8-methoxy-N-methylflindersine)和木脂素芝麻素(sesamine),還含β-谷自醇(β-sitosterol)。
【性味】辛;溫;有小毒
【歸經(jīng)】胃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溫中止痛;殺蟲止癢。主脾胃虛寒;脘腹冷痛;嘔吐;泄瀉;蛔蟲腹痛;濕疹;皮膚瘙癢;陰癢;齲齒疼痛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3-6g;或研粉,1-2g。外用:適量,煎水洗或含漱;或研末調(diào)敷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