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九味一枝蒿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始載于《中國植物志》。
【拼音名】Jiǔ Wèi Yì Zhī Hāo
【英文名】all-grass of Manybractelole Bugle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苞葉筋骨草帶根的葵草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juga bracteosa Wall. Ex Bventh. 采收和儲藏:4-6朋盛花期采收,洗凈,捆扎成束,曬干或鮮用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。具匍匐莖,從基部分枝,枝長10-30cm,細弱,具花的莖直立,高約10cm,被白色長柔毛;~鋪地叢生;葉柄長1-1.5cm,其余的葉無柄;葉片匙形或倒披針形,長2-4cm,寬0.7-1.2cm,莖生葉倒卵形,兩面疏被白色茸毛;ㄇo略呈四方形,紫紅色,節(jié)間短,被白色茸毛;輪傘花序5-15輪密集成假穗狀花序著生于莖嘀咕以上葉腋內,向上漸密,每輪具葉狀苞片2枚,密被綿毛關長柔毛,邊緣具缺刻及緣毛;苞片及小苞片匙形,近全緣,疏被柔毛;萼5裂,萼管外被毛;花冠白色至淺紫藍色,二唇形,花冠管外被毛,管內離基約1mm處密生環(huán)狀長柔毛,喉部具藍紫色條紋,下唇中央裂片染紫紅色斑點;雄蕊4,二強;子房4深裂。小堅果4枚,卵圓形,灰黃色,具皺紋;ㄆ4-6月,果期5-6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500-1900m開闊山坡地稀疏草叢中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。
【性狀】 性狀鑒別 全草灰綠色。莖細方柱形,紫紅色,密被白色柔毛;匍匐莖節(jié)上有根;~匙形或倒披針形,具長柄;莖生葉對生,柄漸短,完整葉片展平后呈倒闊卵形或近圓形,長1-1.5cm,寬0.6-1cm,先端鈍,基部楔形,下延,邊緣具波狀鈍齒,上部葉先端3淺裂,具緣毛,兩面有白色柔毛;葉柄疏被白色柔毛。輪傘花序腋生,苞葉密被綿狀長預知毛,邊緣有具缺刻及緣毛;花梗短,有柔毛,花萼鐘形,外被柔毛,花冠唇形,紫色或淡紫色,有深紫色斑,外被微柔毛及淡色腺點,內面近基部具毛環(huán)。小堅果橢圓狀三棱形,背面有網狀皺紋,果臍占腹面2/3以上。氣微,味苦。 以葉多、色綠、味苦者為佳。
【化學成份】全草含正烷烴,烯含氧衍生物,有有:二十六醇又名蠟醇(hexancosanol),二十四烷酸(tetracosanocic acid),三十烷醇二十二烷酸酯(triacontanyl docosanoate)[1],二十六烷-3-烯-25酮(hxacos-3-en-25-one)[2]蠟酸(cerot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,亞油酸(linoseic acid)[3]等。甾醇類有: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[1,3]。另外含葡萄糖(gluco-se),阿拉伯糖(arabinose)和酚酸(phenolic acid)的混合物,經酸解后得葡萄糖,阿拉伯糖和鼠李糖(rhamnose)[3]等。
【性味】味苦;性寒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解毒;涼血止血。主感冒;支氣管炎;扁桃體炎;肋腺炎;赤白痢疾;外傷出血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9-15g。
【各家論述】《中國植物志》:止血、消炎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