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禾葉風毛菊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始載于《中國民族藥志》。
【拼音名】Hé Yè Fēnɡ Máo Jú
【英文名】all-grass of Grassleaf saussurea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禾葉負毛菊的全草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aussurea graminea Dunn [S.poophylla Diels ex Limpr.]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開花時采收全草,洗凈,晾干水氣,切段,揉搓出氣味,陰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禾葉風毛菊 多年生草本,高10-25cm。根狀莖分枝,頸部被褐色纖維狀殘葉鞘,并生出花莖和營養(yǎng)枝;莖上密被白色絹狀絨毛;~長8-15cm,寬1.5-2mm,先端漸尖,基部呈鞘狀抱莖,全緣,邊緣內(nèi)卷,上面疏被絹狀毛或脫落,下面密被白色絨毛;莖生葉互生,數(shù)片,較短。頭狀花序,直徑1.5-2,單生莖頂;總苞鐘狀,長16-18mm,總苞片具密或疏的絹狀長柔毛,外層先端折,內(nèi)層紫色;管狀小花,紫色,長約13mm。瘦果圓柱狀,長3-4mm,冠毛淡褐色,外層短,糙毛狀,內(nèi)層羽狀;ㄆ7-8月,果期8-9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3000-4200m的高山草地和草坡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甘肅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【性狀】 性狀鑒別 本品長短不等。莖圓柱形,中空,紅棕色至黃褐色,直徑2-4mm,有縱溝,被密或稀疏的白色絨毛,有的帶棕黃色鞘狀殘葉柄。葉綠色,條形,邊比勝敗背面反卷,長0.5-6cm,寬約1mm,葉背中脈明顯突起,密被白色絨毛。頭狀花序,直徑0.8-1.2cm,總苞數(shù)層,花兩性,紫紅色,花冠長約15mm,先端5裂,基部聯(lián)合成管狀。瘦果圓柱形,棕褐色,具縱棱,先端有冠毛一撮,羽毛狀。氣清香,味苦。 顯微鑒別 莖橫切面:類圓形,邊緣波狀。表皮細胞1列,外壁較厚,長方形、方形、切微延長,有的可見細長的非腺毛或其殘基,非腺毛有的彎曲。表皮外被角質(zhì)層。表皮下為厚角組織,由1-2層厚角細胞組成,較小,呈多角形或類圓形。皮層由薄壁細胞數(shù)至10數(shù)列組成,類圓形,有的棱角處有厚角細胞數(shù)層。內(nèi)歧層不太明顯,為1列類長方形、多角形或不規(guī)則形的細胞,切向延長,有的含黃棕色物質(zhì),凱氏點有的可見。維管束外韌型,15-23個,斷續(xù)排列成環(huán),外側有發(fā)達的中柱鞘纖維束,木化,韌皮部有篩管群和韌皮薄壁細胞。形成層不太明顯,有的有1-2層薄壁細胞。木質(zhì)部導管徑向排列成數(shù)行至10數(shù)行或不規(guī)則排列列,木化,直徑13-26μm?拷璨坑芯S管束鞘纖維束,髓細胞類圓形,木化,有的有壁孔。 喘有較大的髓腔。 粉末特征:淺灰綠色。①花粉粒眾多,球形,直徑35-52μm,萌發(fā)孔3,萌發(fā)溝3,外壁較厚,表面有小刺狀突起,膜孔有的呈溝沫狀突起。②瘦果冠毛多見,主軸由多細胞組成,有較多分枝,每分枝為1個單細胞毛,基部胞腔大。③莖表皮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。④花總苞片表皮可見不等式氣孔,副衛(wèi)細胞4-6個。⑤導管多為螺紋或梯紋,偶見網(wǎng)紋;ò瓯砥ぜ毎砻嬗^長方形,壁波狀彎曲。
【性味】味苦;性涼
【功能主治】清熱利濕;涼血止血。主感冒發(fā)熱;濕潤黃疸;嘔吐;泄瀉;吐血;便血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
【各家論述】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有清熱涼血的功能。用于肝炎、膽囊炎、胃腸炎、內(nèi)臟出血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