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 |
合萌葉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出自《江西民間草藥》
【拼音名】Hé Ménɡ Yè
【英文名】leaf of Common Aeschynomene
【來源】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田皂角的葉。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eschynomene indica L.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集,鮮用或曬干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田皂角 一年生亞灌木狀草本,高30-100cm,無毛;多分枝。偶數(shù)羽狀復葉,互生;托葉膜質(zhì),披針形,長約1cm,先端銳尖,小葉20-30對,長圓形,長3-8mm,寬1-3mm,先端圓鈍,有短尖頭,基部圓形,無小葉柄。總狀花序腋生,花少數(shù),總花梗有疏刺毛,有粘質(zhì);膜質(zhì)苞片2枚,邊緣有鋸齒;花萼二唇形,上唇2裂,下唇3裂;花冠黃色,帶紫紋,旗瓣無爪,翼瓣有爪,較旗瓣稍短,龍骨瓣較翼瓣短;雄蕊10枚合生,上部分裂為2組,每組有5枚,花藥腎形;子房無毛,有子房柄。莢果線狀長圓形,微彎,有6-10莢節(jié),莢節(jié)平滑或有小瘤突�;ㄆ谙那�,果期10-11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潮濕地或水邊。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北、華東、中南、西南等地。
【化學成份】含6,8-二-C-葡萄糖基芹菜素(vicenin Ⅱ),瑞諾甙(reynoutrin),蕓香甙(rutin),楊梅樹皮甙(myricitrin)及洋槐甙(robinin)。
【性味】甘;寒
【歸經(jīng)】肝經(jīng)
【功能主治】解毒,消腫,止血。主癰腫瘡瘍,創(chuàng)傷出血,毒蛇咬傷
【用法用量】內(nèi)服:搗汁,60-90g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涂;或搗爛敷。
【摘錄】《中華本草》 |
|
|
|
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