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酸藤果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南寧市藥物志》
【拼音名】Suān Ténɡ Guǒ
【別名】酸蔃子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,酸藤頭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。
【來源】為紫金?浦参锼崽俟墓麑崱O募静墒,蒸熟,曬干備用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 落葉藤狀灌木或藤本,高1~3米。枝灰色或褐紅色,禿凈。單葉互生;紙質(zhì);倒卵形至狹矩圓形,長3~6厘米,寬1~2厘米,先端鈍或渾圓,基部楔尖,全緣,兩面禿凈;葉柄長約5毫米;▎涡援愔;稠密的總狀花序側(cè)生或腋生;花序長5~10厘米,有花3~8朵;花柄長約2毫米;萼片4裂,卵形,禿凈;花瓣4,白色,卵形或矩圓形,先端鈍或渾圓,外面禿凈,內(nèi)面有粉狀小突點;雄蕊4,在雄花中長于花瓣2倍以上,花藥卵形或腎形,背無腺點;子房在雄花中退化,在雌花中球形或卵形,花柱圓柱形,柱頭頭狀。小漿果球形,徑約5毫米,熟時暗紅色,花期春季。 本植物的根及枝葉(酸藤木)亦供藥用,另詳專條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野或村旁。分布我國南部。
【性味】酸甘,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強壯補血。治胃酸缺乏,食欲不振。
【附方】治胃酸缺乏,齒齦出血:鮮酸藤果二至三錢。水煎服。(性味以下出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