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地柏枝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【出處】《草木便方》
【拼音名】Dì Bǎi Zhī
【別名】地柏(《本草圖經》),油面風、鋪地金牛、百葉草、爛皮蛇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,巖柏草、石柏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,巖柏枝(《貴州藥植目錄》),孔雀毛、土黃連、石金花(《江西草藥》)。
【來源】為卷柏科植物江南卷柏的全草。全年均可采收。
【原形態(tài)】多年生草本。莖直立,高10~20厘米。下部莖不分枝。其上葉疏生,貼伏,鉆狀卵圓形,具短芒;上部枝著生的葉較密,羽狀分枝,全形呈卵狀三角形,長5~12厘米;葉小,排列成4行,兩行側葉的葉片兩側不對稱,急尖,長約2.5毫米,寬約1.7毫米,葉平滑,上半部的葉半卵圓形。基部圓,邊緣白色;下半部的葉半矩圓狀披針形,邊緣有疏齒,基部心臟形;兩行中葉的葉片卵圓狀橢圓形,漸尖,有芒,中脈明顯,邊緣白色。孢子囊穗單生于枝頂,4棱,長3~6毫米;孢子葉圓形至卵狀鉆形,漸尖,龍骨狀,微有毛,上著生孢子囊,內含孢子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長于山澗、林蔭、土墻邊等陰濕處石上。分布四川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北至陜西等地.
【化學成份】全草可能含酚性物質,并初步認為主要含二種醛類衍生物,一種熔點為197~198℃,另一種熔點為204~207℃。
【藥理作用】提取物(可能為醛類成分)在體外及整體動物均有加速血凝及止血作用,可延遲纖維蛋白的溶解,能增加兔末梢血液中血小板總數,白細胞敷亦有升高。毒性很低,對小鼠靜脈注射人用量的125倍,觀察3天,活動無異常。
【性味】 甘辛,平。 ①《草木便方》:辛,平。 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味淡微辛,性平,無毒。 ③《江西草藥》:味甘,性平。
【功能主治】 止血,清熱,利濕。治吐血,痔血,便血,血崩,創(chuàng)傷出血,黃疸,淋病,小兒驚風。 ①《本草圖經》:主臟毒下血,與黃耆等分末之,米飲服二錢。 ②《草木便方》:止血,通經脈,鎮(zhèn)心除煩,安五臟。治下血,崩淋,刀斧損傷出血。 ③《分類草藥性》:治痔瘡出血,解熱毒,并治咳嗽,湯火傷。 ④《四川中藥志》:清熱解毒。治吐血。 ⑤《浙江中藥資源名錄》:治小兒風熱。 ⑥《貴州草藥》:清熱利濕,滋陰降火。
【用法用量】內服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研末撒或調敷。
【附方】 ①治吐血:地柏枝、側柏葉、棕樹根、茜草根、苦蒿頭、白茅根。水煎服。 ②治湯火燙傷:地柏枝,研細,調麻油搽。 ③治刀斧傷出血:地柏枝研末敷,(①方以下出《四川中藥志》) ④治黃疸:巖柏草、馬蘭、雞眼草。水煎服。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 ⑤治小兒驚風:石柏五錢。水煎服。(《江西草藥》) ⑥治鼻瘡:巖柏枝五錢,辛夷花二錢,鵝不食草一錢。煨水服,并取渣絞汁滴鼻。(《貴州草藥》)
【臨床應用】 ①治療血小板減少癥及各類出血 取江南卷柏制成注射液應用。供肌肉注射用的每2毫升含生藥8克,每次2~4毫升,每日2~3次;供靜脈注射用的每2毫升含氯仿提取物20毫克,用時加50%葡萄糖20~40毫升緩慢推注或滴注,每日1次。均10~15天為一療程。對急性、原發(fā)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可用1~2個療程;對慢性、繼發(fā)性患者須用藥3個月至半年以上。觀察原發(fā)性和繼發(fā)性血小板減少癥共60例,結果治愈13例,顯效17例,進步24例,無效6例。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、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出血、咯血、功能性子宮出血、鼻衄、術后出血等各類出血性疾病共76例,其中顯效60例,進步13例,無效3例。有的用藥2~4天出血即止。副作用少。 ②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取巖柏2兩(小兒1兩),水煎服,每日1劑。若黃疸深者加茵陳1兩,梔子3錢;胃納差者加平地木、葎草各5錢;肝痛明顯者加丹參1兩;谷丙轉氨酶很高者加半枝蓮1兩,或六月雪1兩,敗醬草1兩,蒲公英1兩(任選一種或二、三種)。治療122例,治愈102例(83.6%),顯效18例(14.8%),無效2例(1.6%)。平均胃納恢復正常時間為8.07天,退黃時間為12.33天,住院平均29.95天。
【摘錄】《*辭典》 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