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脾足太陰經(jīng)病證第五
|
正常字體
放大字體
|
|
脾氣虛,則四肢不用,五臟不安;實則腹脹,涇溲不利。
脾氣虛,則夢飲食不足,得其時,則夢筑垣蓋屋。脾氣盛,則夢歌樂,體重,手足不舉。
厥氣客于牌,則夢丘陵大澤,壞屋風雨。
病在脾,日昳慧,平旦甚,日中持,下晡靜。
病先發(fā)于脾,閉塞不通,身痛體重;一日之胃,而腹脹;二日之腎,少腹腰脊痛,脛酸;三日之膀胱,背筋痛,小便閉;十日不已,死。冬人定,夏晏食。
脾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,當病少氣。其軟而散,色不澤者,當病足骭腫,若水狀。
脾脈沉之而濡,浮之而虛,苦腹脹,煩滿,胃中有熱,不嗜食,食而不化,大便難,四肢苦痹,時不仁,得之房內(nèi)。月使不來,來而頻并。
黃脈之至也,大而虛,有積氣在腹中,有厥氣,名曰厥疝。女子同法,得之疾使四肢,汗出當風。
寸口脈弦而滑,弦則為痛,滑則為實。痛即為急,實即為踴,痛踴相搏,即胸脅搶急。
趺陽脈浮而澀,浮即胃氣微,澀即脾氣衰,微衰相搏,即呼吸不得,此為脾家失度。
寸口脈雙緊,即為入,其氣不出,無表有里,心下痞堅。
趺陽脈微而澀,微即無胃氣,澀即傷脾,寒在于膈,而反下之,寒積不消,胃微脾傷,谷氣不行,食已自噫,寒在胸膈,上虛下實,谷氣不通,為秘塞之病。
寸口脈緩而遲,緩則為陽,衛(wèi)氣長;遲則為陰,榮氣促。榮衛(wèi)俱和,剛?cè)嵯嗟,三焦相承,其氣必強?BR> 趺陽脈滑而緊,滑即胃氣實,緊即脾氣傷。得食而不消者,此脾不治也。
能食而腹不滿,此為胃氣有馀。腹?jié)M而不能食,心下如饑,此為胃氣不行,心氣虛也。得食而滿者,此為脾家不治。
脾中風者,翕翕發(fā)熱,形如醉人,腹中煩重,皮肉瞤瞤而短氣也。
凡有所擊仆,若醉飽入房,汗出當風,則傷脾。脾傷則中氣陰陽離別,陽不從陰,故以三分候死生。
脾氣弱,病利下白,腸垢大便堅,不能更衣,汗出不止,名曰脾氣弱。
或五液注下,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。
病人鼻下平者,胃病也;微赤者,病發(fā)癰;微黑者,有熱;青者,有寒;白者,不治,唇黑者,胃先;微燥而渴者,可治;不渴者,不可治。臍反出者,此為脾先落。
脾脹者,善噦,四肢急,體重不能衣。
脾水者,其人腹大,四支苦重,津液不生,但苦少氣,小便難。
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(shù),浮澀相搏,大便則堅,其脾為約。脾約者,其人大便堅,小便利而反不渴。
凡人病脈以解,而反暮微煩者,人見病者差安,而強與谷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谷,故令微煩。損谷則愈。
脾之積,名曰痞氣,在胃脘,覆大如盤。久久不愈,病四肢不收,黃癉,食飲不為肌膚。以冬壬癸日得之,何也?肝病傳脾,脾當傳腎,腎適以冬王,王者不受邪,脾復欲還肝,肝不肯受,因留結(jié)為積,故知痞氣以冬得之。
脾病,其色黃,飲食不消,腹苦脹滿,體重節(jié)痛,大便不利,其脈微緩而長,此為可治。宜服平胃丸、瀉脾丸、茱萸丸、附子湯。春當刺隱白,冬刺陰陵泉,皆瀉之;夏刺大都,季夏刺公孫,秋刺商丘,皆補之。又當灸章門五十壯,背第十一椎百壯。
脾病者,必身重,苦饑,足痿不收。行善瘛,腳下痛。虛則腹脹,腸鳴,溏泄,食不化。取其經(jīng),足太陰、陽明、少陰血者。
邪在脾,則肌肉痛。陽氣有余,陰氣不足,則熱中,善饑;陽氣不足,陰氣有余,則寒中,腸鳴腹痛;陰陽俱有余,若俱不足,則有寒有熱。皆調(diào)其三里。
足太陰之脈,起于大指之端,循指內(nèi)側(cè)白肉際,過核骨后,上內(nèi)踝前廉,上腨內(nèi),循胻骨后,交出厥陰之前,上循膝股內(nèi)前廉,入腹,屬脾,絡胃,上膈俠咽,連舌本,散舌下。其支者,復從胃別上膈,注心中。是動則病舌本強,食則嘔,胃管痛,腹脹,善噫,得后與氣,則快然而食,身體皆重。
是主脾所生病者,舌本痛,體不能動搖,食不下,煩心,心下急痛,寒瘧,溏,瘕,泄,水閉,黃疸,好臥,不能食肉,唇青,強立股膝內(nèi)痛厥,足大指不用。盛者,則寸口大三倍于人迎;虛者,則寸口反小于人迎也。
足太陰之別,名曰公孫,去本節(jié)后一寸,別走陽明,其別者,入絡腸胃。
厥氣上逆,則霍亂。實則腹中切痛;虛則膨脹。取之所別。
脾病,其色黃,體青,失溲,直視,唇反張,爪甲青,飲食吐逆,體重節(jié)痛,四肢不舉。其脈當浮大而緩,今反弦急,其色當黃,今反青,此是木之克土,為大逆,十死不治。
|
|
|
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