腎象水,與膀胱合為腑。其經(jīng)足少陰,與足太陽為表裹。其脈沉。其相,秋三月;其王,冬三月,廢,春三月,囚,夏三月;其死,季夏六月。其王日,壬癸,王時,人定、夜半。其困日,丙;困時,禺中、日中。其死日,戊已,死時,食時、日昳. 其神志。其主液其養(yǎng)骨。其候耳。其聲呻。其色黑。其臭腐。
其液唾。其味咸。其宜酸。其惡甘。
腎俞在背第十四椎,募在京門。膀胱俞在背第十九椎,募在中極。
右新撰。
腎者,北方水,萬物之所藏。百蟲伏蜇,陽氣下陷,陰氣上升,陽氣中出。陰氣烈為霜,遂不上升,化為雪霜。猛獸伏蜇,蜾蟲匿藏。其脈為沉,沉為陰,在里,不可發(fā)汗,發(fā)則蜾蟲出,見其霜雪。陰氣在表,陽氣在藏,慎不可下,下之者傷脾,脾土弱即水氣妄行。下之者,如魚出水,蛾入湯。
重客在里,慎不可熏,熏之逆客,其息則喘。無持客熱,令口爛瘡。陰脈且解,血散不通,正陽遂厥,陰不往從?蜔峥袢耄瑑(nèi)為結(jié)胸。脾氣遂弱,清溲痢通。
右四時經(jīng)。
黃帝問曰:冬脈如營,何如而營?歧伯對曰:冬脈腎也,北方水也,萬物之所以合藏,故其脈來沉而搏,故曰營。反此者病。黃帝曰:何如而反?
歧伯曰:其氣來如彈石者。此謂太過,病在外。其去如數(shù)者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黃帝曰:冬脈太過與不及,其病皆如何?歧伯曰:太過則令人解,脊脈痛,而少氣,不欲言。不及,則令人心懸如病饑,脛中清,脊中痛,小腹?jié)M,小便黃赤。
腎脈來,喘喘累累如鉤,按之而堅(jiān),曰腎平。冬以胃氣為本。腎脈來如引葛,按之益堅(jiān),曰腎病。腎脈來,發(fā)如奪索,辟辟如彈石,曰腎死。
真腎脈至,搏而絕,如以指彈石,辟辟然,其色黑黃不澤,毛折乃死。
冬胃微石,曰平。石多胃少,曰腎病。但石無謂,曰死。石而有鉤,曰夏。汇^甚,曰今病。
凡人以水谷為本,故人絕水谷則死,脈無胃氣亦死。所謂無胃氣者,但得真臟脈,不得胃氣也。所謂脈不得胃氣者,肝不弦,腎不石也。
腎藏精,精舍志,盛怒而不止,則傷志,傷志則善忘其前言,腰脊痛,不可以俯仰屈伸,毛悴色夭,死于季夏。
冬腎水王,其脈沉濡而滑,曰平。脈反得大而緩者,是脾之乘腎,土之克水,為賊邪,大逆,十死不治。反得弦細(xì)而長者,是肝之乘腎,子之扶母,為實(shí)邪,雖病自愈。反得浮澀而短者,是肺之乘腎,母之歸子,為虛邪,雖病易治。反得洪大而散者,是心之乘腎,火之陵水,為微邪,雖病即差。
腎脈沉細(xì)而緊,再至曰平;三至曰離經(jīng),;四至脫精;五至死、六至命盡。足少陰脈也。
腎脈,急甚為骨痿、癲疾;微急為奔豚,沉厥,足不收不得前后。緩甚為折脊;微緩為洞下,洞下者,食不化,入咽還出。大甚為陰痿;微大為石水,起臍下以至小腹,腫垂垂然,上至胃脘,死不治。小甚為洞泄;微小為消癉。滑甚,為癃痜;微滑為骨痿,坐不能起,目無所見,視見黑花。澀甚為大癰;微澀為不月水,沉痔。
足少陰氣絕,則骨枯。少陰者,冬脈也,伏行而濡骨髓者也,故骨不濡,則肉不能著骨也。骨肉不相親,則肉濡而卻,肉濡而卻,故齒長而垢,發(fā)無澤,發(fā)無澤者,骨先死,戊篤己死,土勝水也。
腎死臟,浮之堅(jiān),按之亂如轉(zhuǎn),益下入尺中者,死。
右《素問》、《針經(jīng)》,張仲景。
|